一、唐诗巅峰: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
七、辛弃疾中秋:豪放词人的柔情
忆对中秋丹桂丛,花在杯中,月在杯中。
今宵楼上一尊同,云湿纱窗,雨湿纱窗。」

三、李白对月:浪漫巅峰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二、宋代绝唱: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
五、王建十五夜:间中秋风情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」
八、:中秋诗的文化意蕴
中秋古诗是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它们以月亮为意象,承载了中华对团圆、和谐、思亲、怀乡等永恒主题的思考。从张九龄的雄浑到苏轼的旷达,从李白的浪漫到杜甫的沉郁,这些诗篇共同构成了中秋文化的诗意长廊。
六、白居易八月夜:宦游人的中秋
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。
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头水馆前。
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
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」
四、杜甫秋思:沉郁家怀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当代值:
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重读这些中秋古诗,不仅能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更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升华。中秋之夜,不妨举头望月,低头吟诗,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赏析:
张九龄此作被誉为"中秋诗之冠",开篇"海上生明月"勾勒出壮阔画面,"天涯共此时"则跨越时空,道出中秋团圆的普世情感。全诗以月光为线索,串联起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,意境高远,语言凝练,展现了盛唐诗的恢弘气度。
赏析:
李白《静夜思》虽非专写中秋,却因"望月思乡"的主题与中秋节高度契合而常被引用。诗人以最简练的语言,捕捉了游子面对明月时最普遍的情感共鸣,二十字中蕴含着无尽的乡愁。
赏析:
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中"月是故乡明"一句,将个人亲情与家忧思融为一体。战乱的中秋月,在杜甫下多了几分沉重与悲凉,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。
赏析:
王建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描绘了间中秋赏月的生动场景,"冷露无声湿桂花"一句尤为精妙,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,传递出中秋夜的静谧与思念的绵长。
赏析:
白居易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通过今昔对比,抒发了宦游人的身世之感。诗中"西北望乡"与"东南见月"的对仗,巧妙表现了空间距离与时间流转中的复杂情感。
赏析:
苏轼这首中秋词堪称千古绝唱,开篇发问直指人生根本问题。上阕写月,下阕怀人,"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"成为中秋最经典的祝福语。词中既有对的哲思,又有对人间亲情的眷恋,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襟。
赏析:
辛弃疾《一剪梅·中秋无月》展现了这位豪放词人细腻的一面。词中通过今昔对比,以"花在杯中,月在杯中"的巧妙构思,表达了中秋无月的遗憾与对往昔欢聚的怀念。
月满诗华:中秋古诗经典汇赏
中秋之夜,皓月当空,自古便是诗人吟咏的绝佳题材。本文将以独特排版形式,为您呈现中古代文学中最盛名的中秋诗篇,并深入解析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。
相关问答